《我国抗感染药物临床前药效评价平台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点击下载 ⇩

该项目针对抗感染药效评价的技术瓶颈,通过源头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率先在中国建立了综合、规范、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抗感染药物药效评价平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抗感染关键实验材料资源库和信息库,其关键技术创新突出体现在:1.新靶点发现与药效评价:寻找抗病毒新靶点,将Hsc70、A3G等宿主细胞生物分子作为生物标志物,研发产生了新型抗病毒药物,克服“病毒耐药导致药效下降或消失”这一全球难题,同时建立了药效测定技术,评价新型抗病毒药效,成果发表在《Hepatology》、《AAC》、《JBC》等,受到国际高度关注。2.抗HBV药效评价关键技术:自建了抗HBV药效评价的分子、细胞及动物的整套生物模型,广泛服务于中国抗乙肝药物研发,2次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达国际先进水平。3.抗HCV药效评价关键技术:在引进HCV全基因质粒和宿主细胞Huh7.5细胞基础上,成功建立HCV感染与细胞内培养模型,并建立了模拟HCV病毒复制过程的斑马鱼模式体系,打破了中国抗HCV药效评价重要技术瓶颈,达国际先进水平。4.抗耐药菌药效评价关键技术:率先建立了系统、规范的细菌重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β-内酰胺酶等分子、细胞及动物的整套评价模型和方法,评价了中国临床研究中大多数一类创新药物如必特霉索、威替米星、奈诺沙星等,成果发表在《AAC》、《JAC》等,标志中国一类抗菌新药评价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该平台是中国唯一的综合性抗感染临床前药效评价平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发明专利14项、新药证书35个(仅该所1989年后)。完成了中国约一半临床研究中一类抗感染药效评价和6项国际药效评价,送往SFDA的200多份评价报告无一退审。把176个抗感染药物推上临床应用(包括多家企业生产的同类品种),为中国抗感染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起草编写了SFDA抗病毒药效指导原则,抗感染团队2006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2009年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多次获省部级奖励,包括“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实验治疗药效评价和筛选系统”(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年)、“鸭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模型”(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年)、“中国人群HIV辅助受体基因多态性特点及其意义的研究”(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等,发表论文400余篇,SCI论文51篇,出版抗病毒药物及其研究方法、微生物药物学等专著6部,是中国抗感染领域主要参考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为教育部重点学科,相关研究获国家“863”重大项目、药物重大专项、重大国际合作等项目大力支持,有效推进了中国抗感染学科的发展。该项目经张礼和、强伯勤、俞永新等院士专家组评审,总体认为“该项目技术难度大,创新点突出,是中国最主要的抗感染药物临床前药效评价体系,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国际领先”;“这一抗感染药物临床前评价平台在中国抗感染药物研究与开发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