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组学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特征性改变及安肠汤干预机制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10664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574.62 |
完成/联系人 | 孙平良 肖振球 文亦磊 黄艳 付军 李晶 谭柳纯 何晓微 |
来源省份: | 广西 |
完成单位: | 广西中医药大学 |
所属部门: |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
科研日期: | 2017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溃疡性结肠炎,代谢组学,治疗药物, |
联系电话: | 下载查看 |
联系地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五合大道13号 |
传媒
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由于该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又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故探究其发病机制及寻找有效防治药物一直是研究热点。而研究方法的不足和缺陷限制了更深入的研究。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通过检测机体在生理病理活动过程中的代谢产物,来推究机体生命活动发生变化的机制。采用代谢组学来探索UC的肠黏膜细胞改变,国内外尚未见有相关报道。安肠汤是课题组临床应用和研究20余年治疗UC的中药复方,临床疗效佳,无明显毒副作用。该课题通过建立 UC 大鼠模型,运用代谢组学、分子生物学分析UC大鼠肠黏膜组织代谢组学特征,探索UC发病机制及安肠汤防治UC的机制及作用靶点。项目研究主要内容及任务书执行情况:该项目研究内容主要有: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模,TNBS剂量90mg/kg,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先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丽珠肠乐组、安肠汤低剂量组、安肠汤中剂量组、安肠汤高剂量组。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技术检测各组治疗前后结肠粘膜组织代谢物。通过模式识别等化学计量学及多元统计学方法对不同组结肠粘膜组织代谢物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测量分析,获取与UC代谢物信息及其变化规律,并分析引起其变化的靶器官和作用位点。各组结肠组织均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评价结肠损伤程度。均已按计划完成,其中基于检测代谢物可信度考虑,结肠粘膜组织代谢物的检测方法由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技术改为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其他无较大改变。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该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UC大鼠和正常大鼠结肠组织间存在代谢组学上存在差异代谢组分,有尿苷、腺嘌呤、胞嘧啶、甘氨酸、苏氨酸、甘露糖、乳酸、β-丙氨酸、牛磺酸,这9种代谢物可作为与UC相关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通过研究对于揭示从小分子代谢物水平理解UC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或可考虑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UC的诊断和治疗。 在UC模型建立中从代谢组学角度及大鼠造模后表现以及肠黏膜病理分析发现第二个时间点(第10天)模型最为成功,提示第10天的造模效果最好。 安肠汤对11种代谢物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安肠汤防治UC的途径和机制,分别为尿苷、牛磺酸、甘氨酸、苏氨酸、乳酸、β-丙氨酸、肌氨酸、甘露糖、木糖、葡萄糖、蔗果三糖。表明安肠汤对UC结肠黏膜的保护修复和增强免疫力是通过调节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糖酵解的途径实现的,这对于揭示安肠汤治疗UC的作用机制及安肠汤的临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安肠汤治疗组中中剂量组的11种代谢物回调幅度优于低、高剂量组,提示安肠汤中剂量治疗组从代谢角度分析更适合于推广应用。至今,该项目组共在国内杂志发表与课题相关论文7篇,其中中文核心2篇,一般期刊4篇,学术会议论文1篇。
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该项目总体达到预期研究目标,下一步拟结合肠道微生态相关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