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103402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558.2 |
完成/联系人 | 王京华 |
来源省份: | 黑龙江 |
完成单位: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科研日期: | 2012 |
研究行业: | 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医院 |
研究主题: | 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导, |
联系地址: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246号 |
传媒
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是在应用肝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继续应用肝素会导致广泛的动静脉血栓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withthrombosis,HITTS),造成患者致残甚至死亡。1958年Weisan等人首次报道应用肝素的患者发生动静脉血栓,推测肝素是其病因,并推测是免疫介导的。1992年Amiral等证实HIT的发生是血小板第四因子与肝素结合后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导致HIT,并将HIT抗体检测作为诊断的初筛试验,功能性试验[如C14-5羟色胺释放试验(SRA)、肝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HIPA)、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血小板微颗粒(PMP)等检测]为确诊试验。很快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其应用于临床,国外对于应用肝素的患者常规监测血小板,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检测HIT抗体,对于阳性患者进一步至HIT诊断中心进行功能性试验如SRA、HIPA、FCM检测PMP。中国还没有关于HIT的系统研究。该研究探讨了血小板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IT抗体初筛及功能性试验确诊HIT;探讨了血小板数、HIT抗体在HIT中的初步诊断价值;探讨了HIPA、FCM检测PMP方法对HIT的确诊价值,通过课题组的小规模结果得出①HIT的发病率为16.5%,HITTS发病率为3.13%,②建立HIT抗体检测方法初筛HIT③建立HIPA方法确诊HIT④建立流式检测PMP方法确诊HIT,推动国人对HIT的认识,对应用肝素的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探讨Fcγ受体(ⅡA、ⅢA、ⅢB)基因多态性与HIT发病的相关关系,发现国人HIT易感性与国外不同,以期从遗传学角度获得提前用药警示。该课题研究深入,有2篇文章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另外2篇发表在《临床血液学杂志》上。并且获得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三项一等奖。并且通过加强对相关科室宣传和开展继续教育学习班大力推广,该研究成果已在省内其他医院应用,促进各级医院对HIT诊断体系的建立,及时确诊HIT,停用肝素,避免或减少HITTS的发生,减低致死致残率。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