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不同年份主要影响因子q大小分布》

《表4 不同年份主要影响因子q大小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乌海市生态环境评价及驱动因子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说明:*表明因子的显著性(P<0.05)

本研究以层次分析得到的环境敏感性指数作为因变量,以地形、环境和人为因子作为自变量,应用地理探测器构建2008,2013和2016年模型,分析不同年份的驱动因子变化情况。表4表明:到水源的距离、人口数量、工业总产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个因子对环境的影响最大,且都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子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低,这与乌海市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有关[19]。自然因子中到水源的距离对环境的影响最大,为第1驱动因子。这与植物的生长相关,水分充足的区域适于植被的生长,且乌海市处于半荒漠地带,水分对其环境的影响最大,但其影响程度逐年降低,这与研究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08年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牧业及粗放的煤矿挖掘,这种发展方式对水资源的依赖很大,2013年农牧业的经济方式减少,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对水的依赖相对较小,2016年乌海市进行经济转型和环境治理,对水的需求相对降低。人口数量是影响乌海市环境变化的第2驱动因子,人口的增加一方面给环境造成资源负担[20],另一方面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间接影响区域环境的变化[21]。本研究中,人口数量影响环境的变化,但随着人口增多影响力有所下降,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转型的重要体现。第2驱动因子为工业总产值,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22],乌海市作为重要的煤炭存储区,工业总产值的多少表明以煤炭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式的状态,随着年份的增加工业总产值对环境的影响明显降低,这说明乌海市的工业格局发生剧烈的变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破坏呈负相关,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环境保护较好,这表明民众对环境的需求发生剧烈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增加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增强环保意识,间接促进环境恢复[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