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薄膜磁学与成分数据汇总》

《表1 薄膜磁学与成分数据汇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金属含量对Co-TiO_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微观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5a为不同溅射功率下的磁滞回线,图5b为磁滞回线的局部放大图,表1为磁滞回线中磁学数据的统计情况。随着Co靶溅射功率的提高,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Ms)逐渐从0.43 T逐渐增加到0.65 T,在之前的文献中有过类似的报道[20-21],这通常被解释为金属含量的增加以及金属颗粒团簇的形成。随着Co靶溅射功率的提高,薄膜矫顽力(Hc)逐渐从0.08 kA/m增高至14.2 kA/m。这可以通过G.herzer的理论模型[22]来解释:在纳米颗粒薄膜中,矫顽力与晶粒尺寸成正相关,随着Co含量的增加,金属颗粒逐渐发生团簇,颗粒尺寸逐渐增大,进而使薄膜中的矫顽力逐渐增高。与此同时,随着Co靶溅射功率的提高,剩磁比(Mr/Ms)也逐渐从0.01增加至0.28,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和剩余磁化强度都随着Co靶溅射功率的提高而显著增加,这暗示着薄膜Co相对含量在53%~62%范围内的变化,使得薄膜逐渐从超顺磁状态向铁磁态转变。并且当金属含量增加到62%时,薄膜尚未完全呈现铁磁态,当外磁场强度处于-20~20 kA/m范围内,薄膜中仍有部分表现为超顺磁状态,这也意味着此时薄膜为铁磁与超顺磁共存。与此同时,薄膜磁性数据的变化同图1中Co金属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同,这说明通过金属含量的调节可以明显改变薄膜的磁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