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安徽省各市IFI指数K-means聚类分析》

《表2 安徽省各市IFI指数K-means聚类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研究——基于皖南、皖中、皖北地区比较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根据一般区域划分,安徽省分为皖南、皖中及皖北三个区域,其中皖南包括黄山、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6市;皖中包括合肥、六安、滁州、安庆4市;皖北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6市。

将安徽省16市的IFI指数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归类(见表2),根据数据分析可知,安徽省各区域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指数大部分在0.2左右,居于中低水平。以皖南、皖中及皖北地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皖南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其次为皖北,而皖中较低,表明安徽省各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其中皖中区域仅有合肥的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占据较高水平,其余三市的水平明显较低,表明皖中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皖南区域中仅有黄山市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余城市均占据中等或者较高的水平,表明皖南区域的资源配置较为合理。皖北区域中淮南市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宿州及亳州水平相对较低,蚌埠、淮北及阜阳处于中等水平,与皖中相比,资源配置较为合理。这一结论表明了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同时为了较高的利益金融资源也可能向发达地区转移,其中皖中区域中,合肥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直接造成其他区域金融门槛提升,区域整体普惠金融水平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