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地区人群膳食模式》

《表2 不同地区人群膳食模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膳食中的主要成分对肠道微生物组成及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膳食模式与地域关系密切,Mélanie等[6]通过宏基因组分析对不同地区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结构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研究表明摩洛哥人、土耳其人和加纳人肠道内以普氏菌属为主,非洲和南亚的苏里南人以拟杆菌属为主,而荷兰人以梭菌属为优势菌群,是由于他们的膳食模式长期不同所导致。Schnorr等[7]对现代狩猎采集群体(坦桑尼亚的哈扎人)的肠道菌群进行研究,发现相比于意大利城市人群,哈扎人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微生物多样性更高,且哈扎人肠道中密螺旋体菌属水平较高,但是双歧杆菌属含量却很低,在对肠道微生物的传统概念里,也许这样的菌群并不“乐观”,但哈扎人很少患有因肠道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De等[8]研究表明,素食者与杂食者肠道菌群差异显著,素食者肠道中普氏菌属(Prevotella)含量较高,而杂食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比较丰富。膳食是塑造肠道菌群不可或缺的因素,由于发达国家的方便食品的兴起,在外饮食激增,加工脂肪和糖类对新鲜食物的比值增加;贫困人群会特别权衡“每美元卡路里”,高热量食品往往是他们的优先选择;缺乏微量元素,尤其是缺乏膳食纤维,造成肠道菌群受损并促进慢性疾病发生;再加上更大的生活压力、抗生素滥用等综合因素,大部分人群的菌群和健康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9]。大量的研究证明,膳食结构对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影响尤为重要,人体肠道内的核心菌群与膳食结构中的脂肪、糖类和蛋白质等成分的比例密切相关,饮食结构不同会对肠道菌群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对于饮食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机制仍需要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