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00—2016年长三角城镇化效率得分值》

《表2 2000—2016年长三角城镇化效率得分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考虑环境效应的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格局及驱动因素异质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根据SBM理论模型原理,分别测算出2000—2016年考虑非期望产出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两种情况下长三角城镇化效率值ρ,并对两种情况ρ值展开比较研究(表2)。通过表2可知:(1)数值对比上,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2000—2016年长三角城镇化效率呈现出持续提高趋势,效率均值在[0.5679,0.5913]之间波动变化,研究期间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提升了4.12%;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2000—2016年长三角城镇化效率在[0.5849,0.6141]区间范围变化,相比较而言研究期间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的城镇化效率水平要比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ρ值得分高,因此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评价相对更为合理、科学。(2)区域差异上,2000—2016年研究期间上海[0.7345,0.8034]、杭州[0.6893,0.7392]、南京[0.6382,0.6926]、苏州[0.6881,0.7358]、无锡[0.6789,0.7125]、芜湖[0.6023,0.6189]等地城镇化效率相对较高,而泰州[0.4865,0.5083]、扬州[0.5043,0.5381]、舟山[0.4505,0.4672]、台州[0.4823,0.4922]、池州[0.4883,0.4985]、宣城[0.4956,0.5101]等地城镇化效率则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