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观测变量频数分布与得分》

《表3 观测变量频数分布与得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研究——以云南省洱源县郑家庄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是农户对现有居住空间环境的感知,能直接体现居住空间组合效度。通过对多民族共生区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分值计算和分析(表3)可知,郑家庄农户居住空间整体满意度为81.42分,属二级满意度。其中,社会环境满意度最高,内部居住空间、外部居住空间满意度次之。具体表现为:(1)农户对外部居住空间的出路与交通、排水便利性和耕作便利度都在80分以上,满意度较高,风水布局满意度最低仅为59.09分,表明多民族共生区农户居住空间的调整适应了人—地关系的改变,布局以交通区位指向为主,沿村干道延伸,形成两横两纵的“井”字形分布格局,由分散向局部集中,呈现有序化的空间分布形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环境、水利设施等基础条件的改善,降低了农户对耕地的依赖性,改变了传统民族地区农户“以地为生”的生计方式,各民族间经济与社会联系不断强化,显著影响到农户居住空间的方位布局与扩张速度,故满意度较高。但由于外迁民族为融入到当地民族中,住宅外部空间风水布局呈现统一化布局,对本民族风水文化逐渐淡化是造成住宅外部风水布局满意度较低的因素之一。(2)农户对居住内部空间的住宅面积和宅基地大小满意度在80分以上,住宅结构与用途、利用率在74分以上,整体满意度属中等水平,表明郑家庄原驻民族具有强大的包容心,接纳其他民族迁入,这种接纳突出表现在自然条件相对约束的前提下,仍能较合理地对其居住空间进行重新再分配与优化。在宅基地划拨上,外迁民族农户和原村农户对其居住空间诉求得到了“公平一致”的对待,藏族与其他4个民族迁入民族户均宅基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均高于汉族、白族等原驻民族,农户房屋结构与质量较优。这类农户宅基地多分布在村庄外围,建房时间较晚,对宅基地改造与利用程度相对较高。(3)农户居住空间社会环境整体满意度在88分以上,满意度较高。结合调研数据分析,农户对社会环境很满意、满意度得分频数在90%左右。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民族间包容性逐渐增强,各民族界限逐渐模糊,进一步影响着生产生活和居住空间格局。居住环境是反映居住空间协调性的重要指标,郑家庄农户房屋建筑以汉族和白族建筑风格为主,不同民族在房屋建筑中融入了本民族的元素,其院落墙壁成为展现各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墙”,农户整体居住空间和谐。邻里关系是维持农户居住空间稳定性和协调性的重要方面,从住房的内外部环境和民族邻里关系来看,多数农户对现有居住空间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