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北京地区3家核心育种场大白猪场间关联率》

《表2 北京地区3家核心育种场大白猪场间关联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北京地区大白猪基因组联合育种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联合育种是我国猪育种的方向,由于单个猪场育种群数量有限,联合育种能够扩大育种群规模,从而增大遗传变异、提高育种值估计准确性和加大选择强度,获得较大的遗传进展。场间遗传联系是联合育种的前提,完整的系谱登记是评价育种场之间遗传联系的基本依据。场间遗传联系实际上是两个猪场系谱间的联系,即可以追踪到共同祖先。MATHUR等[20-21]利用加拿大育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场间平均遗传联系大于等于3%时开展联合遗传评估效果较好,本研究中的三个大白群体由于来源不同,从系谱上无法建立起场间联系,各场间关联率为0(表2),导致常规联合遗传评估无法开展,这在我国当前生猪遗传改良中普遍存在[3]。虽然从系谱上无法找到这些大白猪之间的遗传联系,但是由于他们都发源于英系大白猪,不同品系间仍有着共同祖先的DNA印记,即使遗传背景不同仍然存在亲缘关系(图2)。本研究结果表明芯片信息相比系谱信息,能更真实的反映出个体间的亲缘关系,利用芯片信息能够建立起不同群体间的遗传联系。因此,基因组信息可以建立起不同群体间的场间联系,进而可以开展基因组联合遗传评估和联合育种。本研究利用北京地区三个遗传背景不同的大白猪群体,构建了混合参考群体,开展了基因组联合育种,不同阶段基因组选择准确性都高于相应的常规基于单场信息的系谱指数和育种值选择,表现出基因组联合育种的优势。因此,基因组选择为我国种猪联合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