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P循环与平衡状况》

《表5 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P循环与平衡状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稻虾共作模式氮和磷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CR:稻虾共作模式;MR:中稻单作模式。

由表5可知,中稻单作模式中P输入主要是化学肥料、灌溉水及中稻秧苗带入,其中化肥P占总输入的88.9%。中稻单作模式中只有初级生产,所以P输出主要是收获的水稻籽粒,其P输出量为26.5kg·hm-2;系统循环的P主要是水稻秸秆P、水稻根系P和杂草P,其分别占循环量的66.4%、10.3%和23.3%。稻虾共作模式因有次级生产——克氏原螯虾的引入,P的输入和输出均高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P输入中,化肥P占62.2%,饲料P占29.4%;稻虾共作模式P输出为35.4 kg·hm-2,其中水稻籽粒P占85.9%,而成虾P占14.1%;系统循环的P为水稻秸秆P、水稻根系P和虾壳P,其分别占总循环量的70.4%、13.9%和15.7%。两种模式的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1,且稻虾共作模式P输出/输入比均低于中稻单作模式,这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中P盈余量大于中稻单作模式。由表5可知,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土壤截存的P分别为26.2 kg·hm-2和17.1 kg·hm-2,根据物质循环与平衡的原理推算出系统P表观损失量(P输入-P输出-土壤P截留量),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P表观损失量分别为1.6 kg·hm-2和0.6 kg·hm-2,可见稻虾共作模式有利于土壤中P的累积,但增加了系统P表观损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