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前二十位核心作者分析》

《表2 前二十位核心作者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创新管理国际研究热点及其演化:基于可视化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高被引作者一般是衡量某研究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表2中的高被引作者排序可发现,高被引作者分别是创新管理各细分领域的开拓者。Schumpeter提出的“创新”概念成为创新管理领域的基础。Porter以三本经典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奠定了其在企业外部定位学派中的地位。Barney提出了资源基础观的基本框架,即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具有VRIN性质的资源,弥补了Porter等外部定位学派对企业内部资源研究的不足(Barney,1991)。Cohen于1989年和1990年发表的两篇阐述吸收能力的文章奠定了吸收能力的研究基础,现已成为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Cohen和Levinthal,1989,1990)。Zahra于2002年将吸收能力定义为动态能力,并将其分为获取(acquisition)、吸收(assimilation)、转化(transformation)和利用(exploitation)四个维度,进一步推动了吸收能力领域的发展(Zahra和George,2002)。Teece对于创新管理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于1986年构建了PFI框架,解释为何模仿竞争者比创新者获利更多,文章中所使用的互补资产概念对后续创新生态系统等研究影响深远(Teece,1986);二是于1997年开创了动态能力的研究领域(Teece等,1997);三是拓展了现有研究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探究了其与企业战略、创新管理和经济理论的关系(Teece,2010)。Nonaka、Kogut与Grant从知识观视角解释了战略管理领域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以及企业为什么存在等问题,弥补了资源基础观在企业结构与行为研究方面的不足(Kogut和Zander,1992;Nonaka,1994;Grant,1996)。之后,Powell从跨组织合作与网络学习角度进一步丰富了知识观(Powell等,1996)。March于1991年发表的“组织学习中的探索与利用”一文引起了学术界对于组织二元性的广泛关注,Tushman则关注组织二元性在演化与变革中的作用(March,1991;Tushman和O’Reilly III,1996)。Eisenhardt和Yin主要贡献于管理研究方法中的案例研究方法,但是两者在开展案例研究前是否应有先验知识和背景预设方面存在分歧(Eisenhardt,1989;Robert,1994),Podsakoff同样推动了管理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Podsakoff和Organ,1986)。其他高被引学者在各自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Nelson推动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Nelson,1993);Christensen首创了破坏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用于解释“大企业为什么会失败”的问题(Christensen,1997);Rogers提出了创新的扩散模型等(Christensen,1997;Rogers,2010);Chesbrough的著作《开放式创新》是开放式创新领域的奠基之作(Chesbrough,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