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流感病毒感染引起人的肠道菌群变化及相关免疫反应》

《表2 流感病毒感染引起人的肠道菌群变化及相关免疫反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流感病毒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对感染结局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IAV:甲型流感病毒;PBMC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SKP:高温杀灭的肺炎球菌IL:白细胞介素;IFN-γ:γ干扰素;↑;数量增加/表达上调;↓:数量减少/表达下调;-:文献中无相关数据

同时,Deriu等[36]研究发现,小鼠模型中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会促进沙门菌的二次感染,而人患流感并发生高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是继发细菌性肺炎[37]。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成人常伴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而儿童常出现肺炎球菌混合感染[38]。Loughran等[39]研究发现,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可直接抑制人体对肺炎球菌的免疫应答。体外实验发现,流感病毒(H1N1和H2N3)和高温杀灭的肺炎球菌共孵育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相较单独的肺炎链球菌感染组PBMCs分泌IL-23、IL-17、γ干扰素水平降低,IL-1β和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而H2N3组的PBMCs分泌IL-6水平也下降。已知IL-17对肺炎球菌感染中病原的清除十分关键,而且证实IL-17应答下调部分原因是由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成分导致。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相比,H7N9感染者双歧杆菌/肠杆菌比值下降[3]。Qin等[40]分析了26例H7N9感染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现无论是H7N9感染者还是未经感染者,肠道中都是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数量占优势,但与未感染人群相比,H7N9感染者中拟杆菌门数量下降,变形菌门数量增多;其中,感染者的双歧杆菌数量减少,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增加。由此可见,H7N9感染者相较于未感染者肠道菌群组成不稳定,益生菌数量减少而致病菌数量增加。Yu等[41]体外分离培养流感病毒感染者(n=155)与健康人(n=145)的PBMCs,发现病毒刺激后感染者PBMCs分泌IL-22和IL-34水平增高。两种细胞因子均由Th17细胞分泌,但其分泌细胞分属不同亚类。该研究发现IL-34表达上调是由IL-22的上调所致,而IL-34则可反馈抑制IL-22的表达(表2)。已知IL-22的受体广泛分布于肺、肠等上皮组织细胞,研究发现芳香族化合物受体/IL-2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可参与小鼠肠道共生菌产生的抗菌分子(包括溶菌酶、RC型凝集素RegⅢγ和隐窝素5 mRNA等)产量的调节,从而影响肠黏膜屏障的功能[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