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3D打印技术与材料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

《表1 不同3D打印技术与材料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制备3D打印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骨缺损的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临床上传统的骨缺损治疗方式是向缺损部位植入不同材质的内植物或假体,但因为不同人群差异和损伤大小的不同,传统植入物很难与损伤部位完全匹配,3D打印技术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已经有大量3D打印产品投入到骨缺损治疗的临床应用中。Kozakiewicz等[53]根据患者损伤情况通过3D打印技术个性化设计钛合金内植物,通过手术固定眶底骨折,术后观察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张文友等[54]成功应用3D打印技术构建韧带-骨复合支架,将支架与动物前交叉韧带进行替代实验,发现该支架在韧带-骨界面修复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3D打印技术制备的个体化植入物因与患者更为匹配,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手术和恢复时间,为患者快速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Won等[55]针对21例髋关节畸形患者,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个体化人工全髋关节,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并且假体植入的精确度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但是内植物或假体的制造过程时间过长,相关灭菌技术由于材料的制约而受限等因素导致患者有感染的风险。上述文章并未提出该弊端的存在。康复训练对于骨科术后患者的恢复尤为重要。支具的合适与否直接决定着康复的效果。传统制作支具无法满足个体差异的存在,治疗效果有限。3D打印所设计生产的支具,能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提高舒适度,进而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踝足矫形器、腕关节和脊柱矫形器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及康复行业。Weiss等[56]认为针对脊柱侧弯个性化患者,使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支具支配成功率及治疗有效率均高于传统支具,并且极大改善了穿着舒适度和患者依从性,进而提高了矫形效果。但是文章并未对支具的受力情况做定量分析。作者认为可以在支具中加入6个方向的测力传感器,进而动态记录患者恢复及矫正情况,进而同步调整支具,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不同3D打印技术与材料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见表1。3D打印技术在骨科领域临床应用的分类,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