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磷灰石裂变径迹 (AFT) 测试结果》

《表1 磷灰石裂变径迹 (AFT) 测试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晋北地区口泉断裂带晚中生代分段构造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Nc,单个样品统计的磷灰石颗粒数;Ns,自发径迹条数;ρs,自发径迹密度;238U,238U含量;Dpar,与结晶C轴平行的、与抛光面相交的裂变径迹蚀刻象的最大直径;P(χ2),自由度为Nc~1时的χ2的概率。

口泉断裂带下盘样品(A1)和大同盆地西北翼样品(A2)的测年结果分别为(89.8±17.6)Ma和(147.1±6.0)Ma(表1)。利用HeFTy软件对原始年龄数据进行热史模拟,以“最佳”温度路径代表该样品的热史。在磷灰石(U-Th)/He模拟过程中,采用Wolf等的模型[31],所需参数包括磷灰石He年龄、颗粒半径和U、Th、Sm含量等;在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中,采用Ketcham等的退火模型[32],模拟参数包括裂变径迹长度、年龄数据。模拟结果表明,大同盆地基底晚中生代以来发生两期抬升,早期为157~85 Ma,晚期为55 Ma至今(图8)。其中,157 Ma的隆升时间与口泉断裂带前期地质分析得出的晚侏罗世活动结论是十分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