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解吸气最终碳同位素值、乙烷体积与页岩孔隙度关系》

《表4 解吸气最终碳同位素值、乙烷体积与页岩孔隙度关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扬子宜昌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现场解吸气特征及地质意义》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烃类气体碳同位素分馏效应还受页岩物性影响[31-32],表现为解吸结束时,孔隙度较大的页岩解吸出的甲烷碳同位素值偏大。初始解吸时,6组气样的值十分接近(约为-39.27‰),随着解吸时间的增加,残留的气态烃分子碳同位素发生了变化。解吸结束时,CY-40、CY-46和CY-38这3组气样的数值较其余3组偏大(图5、表4)。物性测量显示,这3组页岩的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分别为2.50%、2.66%和2.29%,大于后3组页岩的有效孔隙度(表4)。解吸结束时含气量不再增加,表明气态烃分子从微孔表面脱附下来、进入孔隙空间的数量与从孔隙空间吸附的分子数量相同。由于现场解吸模拟的是地层温度,故这种脱附—吸附平衡状态代表了地层条件下页岩气的瞬间聚散平衡态,解吸扩散的分馏差异只受页岩孔隙内扩散作用的影响。扩散过程中煤层/页岩孔隙结构发生“分子筛”效应[32],较大的孔隙中气体的流动只受微弱的限制,较小的孔隙中气体流动受抑制强。解吸过程中,较大的孔隙体积明显增大了甲烷分子向外扩散迁移的速率,产生显著的同位素分馏效果。页岩孔隙度大小不仅引起甲烷碳同位素值的分异,还导致解吸结束时乙烷含量存在差异,乙烷分子扩散速率同样受孔隙体积的控制,如图9 (b)和表4所示。解吸结束时,CY-40、CY-46和CY-38这3组解吸气样品中乙烷含量明显较其余3组偏大,这3组页岩的有效孔隙度较后3组页岩偏大。实际上,页岩孔隙度是通过影响页岩微孔中扩散系数,进而影响气体分子的扩散能力,更深入的研究还表明,气体在页岩中的扩散能力还与孔隙结构和含水饱和度有关[33-34]。总之,这类具有大孔隙体积的页岩可以扩散更多的甲烷和乙烷分子,是页岩气勘探的“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