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局部溃坝型泥石流工况统计》

《表2 局部溃坝型泥石流工况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溃坝泥石流起动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1组局部溃坝型泥石流实验工况统计结果,如图5和表2所示。图5中图例小、中、大分别代表各实验参数的数值大小。统计结果表明,11组局部溃坝型泥石流在实验参数坝高下分布情况并无明显差异性,十分均衡。然而,在11组实验中,只有2组实验是在大流量条件下形成,其余9组全部为小流量,所占比例高达82%,这充分说明坝体上游来水流量小是形成局部溃坝型泥石流的重要条件。因为,当坝体上游来水流量较小时,水流在逐渐漫顶的过程中,不会瞬间形成全面漫顶,因此水流对坝体顶端局部有较为充分的时间产生下切侵蚀,当切沟逐渐形成,过水流量逐渐增大,直至来水流量与过水流量相等,此时坝前水位不再继续上升,因此无法形成全面漫顶,最终随着切沟的逐渐加深、加宽,水位会开始下降,切沟两侧或单侧的边壁土体由于长时间与水流相接触,土体含水量急剧升高,且边壁陡峭,最终失稳崩塌堵塞沟道。当水槽坡度较小时,减小了土体自重沿水槽坡面的下滑力,坝体不易于发生整体失稳。所以,小流量、小坡度下更容易形成局部溃坝型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