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岔管管壳及加强梁应力、位移计算结果》

《表3 岔管管壳及加强梁应力、位移计算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Solidworks的三岔形岔管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应力、位移均值分别指有限元分析中所有节点的应力、位移算术平均值。

Al~D3方案下岔管的管壳及加强梁应力、位移有限元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3可看出:(1)模型的最大应力值偏高,但均小于材料的屈服应力,且最大应力值均位于模型边界处,如管壳与拉杆、梁的交界处,此处属于二次应力[8],是由于管壳和拉杆、梁的刚度相差较大,为满足相邻部件的变形协调要求所产生的应力,具有自限性和局限性,它不会导致结构发生破坏。因此应力均值更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应力均值均小于允许应力。(2)A1、A2、A3方案比较。随着U梁内伸宽度的增加,管壳和加强梁的位移和应力均在减小,其中A1、A3方案主管、U梁的应力均值降低率分别为0.18%、43.68%,可见增加梁的内伸宽度主要作用是降低梁本身的应力值,而对管壳应力值的影响很小。这是由三岔形岔管本身受力特点所致,在一定的内水压力作用下,左、右支管对U梁的合力作用点往往位于岔管内部,U梁采用内伸的形式可使其形心接近该合力作用点,使U梁偏心受拉的情况得到改善,进而降低U梁本身应力值。鉴于三种方案的应力均值均较低,为取得良好的水流条件,降低长距离输水系统的水头损失,优选A1方案。(3)A1、B2、B3方案比较。随着梁高度的增加,管壳和加强梁的位移和应力均在减小,其中A1、B3方案主管、腰梁的应力均值降低率分别为0.13%、26.29%,可见增加梁的高度主要作用是降低梁本身的应力值,而对管壳应力值的影响很小。B3方案的管壳最大位移值大于5mm,已超过岔管和外包混凝土之间的弹性垫层厚度,此时混凝土受拉,不符合本文明岔管设计的原则(下同),所以优选B2方案。(4)B2、C2、C3方案比较。随着梁厚度的增加,管壳和加强梁的位移和应力均在减小,其中B2、C3方案主管、U梁的应力均值降低率分别为0.37%、12.08%,可见增加梁的厚度主要作用是降低梁本身的应力值,而对管壳应力值的影响很小。C2、C3方案的管壳最大位移大于5 mm,所以优选B2方案。(5)B2、D2、D3方案比较。随着管壳厚度的增加,管壳和加强梁的位移和应力均在减小,其中D2、D3方案主管、U梁的应力均值降低率分别为12.3%、2.48%,可见增加管壳的厚度主要作用是降低管壳本身的应力值,而对梁应力值的影响很小。D2方案的管壳最大位移大于5mm,所以优选B2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