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标准差椭圆参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表2 标准差椭圆参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公式3—6的标准差椭圆方法,可以进一步在空间上了解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演变特征,借助ArcGIS10.0对三个时间节点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进行实现。由图2可见,标准差椭圆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主要集中东部沿海大部分区域,表明近十几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变化始终以东部地区为主。由表2的标准差椭圆参数可以看出椭圆的旋转角度逐年缩小,由2003年的23.336°缩小至2015的1.390°,证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发展的方向性逐渐向南北方向上倾斜。从椭圆x轴和y轴的变化情况来看,x轴标准差由2003年的842.188km扩大至2009年的962.507km,到2015年又降低至944.398km,可以判断该时间段内生产性服务业在南—北方向上表现出先分散、后极化的趋势。y轴标准差由2003年的4100.454km缩小至2009年的3989.030km,到2015年又扩大至4024.253km,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在东—西方向上先呈现出较强的极化趋势,后趋于分散,与南北方向分布特征相反。这种东西与南北方向上相反的分布特征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东部沿海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内陆发展缓慢的现状有直接关系。在发展初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国家的政策支持优先惠及了交通、经济等中心性城市以及部分西部地区,尤其沿海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产业集聚能力逐渐增强,优先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为代表的高水平集聚区,而相对偏远的中西部边缘城市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过长期的发展仍未形成稳定的集聚区域,发展滞后且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