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中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影响因子贡献程度》

《表1 中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影响因子贡献程度》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中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建立统计学模型的关键过程之一是确定主导影响因子。为此,本研究根据最大熵模型迭代计算确定的潜在气候生态因子对中国血吸虫病风险影响的贡献程度,筛选影响中国血吸虫病传播的主导因子。各潜在气候生态因子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持续日数、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气温年较差、稳定通过10℃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积温、湿润指数(表1)。根据各潜在气候生态因子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影响的贡献程度从大到小选取变量,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持续日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累积贡献百分率达到研究因子总贡献的98.6%,可以认为这4个因子是影响中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主导气候生态因子。气候生态条件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从水分条件来看(图2a),年降水量为52~2203mm,南方较多,北方较少;从热量强度条件来看(图2b),最暖月平均气温为-0.4~30.8℃,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较高温度时段出现;从热量累积条件来看(图2c),稳定通过10℃积温为0~9108℃·d,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及内蒙古等地热量累积不足,南方大部、华北及新疆等地热量累积较好;从植被生态条件看(图2d),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植被条件较好,增强型植被指数在0~0.658,而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青海北部及西藏大部、新疆大部植被条件较差,增强型植被指数为-0.30~0,表示这些地区以岩石和裸土为主,或为水、雪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