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动态匹配路径》

《表2 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动态匹配路径》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基于议价行为的理论框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金投资收益率Roic较低时,金融需求方对投资收益预期信心不足,预判负债经营可能无法获得较好收益,此时即使金融供给非常充足,资金需求者仍不会主动对接获取金融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应针对改变金融需求方投资收益预期采取措施,例如可以加大利率RateD补贴力度,降低金融需求者投资成本,激发金融需求方有效信贷需求。在一些偏远地区,人口稀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思想意识落后,金融需求方获取金融服务时面临着非常高的交通出行、时间、沟通接洽等成本,即使具有较好的生产经营项目,金融服务需求方往往也会产生畏难情绪,放弃借助信贷服务发展的想法。在此状况下,财政政策要针对交通出行、沟通接洽等成本制定具体措施,大力推进基础实施建设、便民金融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全面降低金融服务获取成本Gaincost。从国内政策措施具体效果及选择看,贴息政策可测性、可控性较好,投入小、见效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慢,这使得边远地区财政部门往往更倾向于出台贴息政策,忽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但从长远看,贴息政策缺乏可持续性、受益主体范围也比较小,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普惠金融运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