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弓长岭上含铁带最高开采台阶边界的岩移指标及极限开采水平》

《表2 弓长岭上含铁带最高开采台阶边界的岩移指标及极限开采水平》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弓长岭东南区塌陷坑后续开采岩移规律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5和图6分别为无、有散体补充条件下的水平变形、倾斜和曲率随采深的变化曲线图。由图5可见,在0~180 m范围内各指标近乎为零的水平直线,之后为弹跳性的上升、下降,这与位移曲线的阶段性特征是相符的。对比无散体补充条件下的曲线,总体呈现相同的变化特征,但补充散体后的采深条件下的水平变形、倾斜和曲率都有明显减小,且随采深的增加各指标的增加更加均匀,变化的起点略落后于无散体补充条件变化曲线约50 m。论文研究中,将ε=2 mm/m,i=3 mm/m,k=0.2 mm/m2的危险移动变形的边界值[20]作为下含铁带开采对露天采场的控制指标,上下含铁带最小距离为150 m,下含铁带最高开采边坡的外边缘距离约为120 m,对应模型中x=270 m的位置。在有、无散体补充条件下,对应各采深曲线在270 m处的岩移指标如表2中所示,以各指标曲线中270 m左侧不存在大于危险移动变形临界值的极限采深中的最小值作为极限采深,按照此原则最终确定有、无散体补充条件下的极限采深分别为260,240 m,对应的极限开采水平分别为90,11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