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摩擦磨损试验前后试样的显微硬度值》

《表3 摩擦磨损试验前后试样的显微硬度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C、Mn元素配分对淬火-配分贝氏体钢摩擦磨损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6(a)为Q&PB试样摩擦磨损试验后的表面形貌,图6(b)为IQ&PB试样摩擦磨损试验后的表面形貌。由图6可知,Q&PB与IQ&PB两组试样表面均为带有微凹坑的浅犁沟形貌,表明材料的损伤流失是以塑性去除为主,脆性断裂去除为辅的磨粒磨损机制。但是经IQ&PB热处理后的试样塑性去除更严重,被磨损的表面有更严重的凿槽和犁沟,如图6(b)所示。对比IQ&PB试样摩擦磨损试验前后的硬度变化,如表3所示,以及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变化可知,IQ&PB试样接触表面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马氏体相变,这是因为C、Mn元素使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提高,残留奥氏体不容易向马氏体转变,仅作为软相参与摩擦,主要发生塑性变形,接触表面磨损严重,出现较大的凿槽和犁沟。而Q&PB试样摩擦磨损试验前后的硬度以及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变化可知,Q&PB试样接触表面发生了明显的马氏体相变,接触表面硬度明显提高,这是因为Q&PB试样中残留奥氏体的C、Mn含量较少,对残留奥氏体的稳定作用较弱,在摩擦磨损过程中,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接触表面发生硬化,减轻接触表面的磨损程度,接触表面出现较小的凿槽和犁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