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化合物Ⅰ~Ⅲ与Aβ1-42聚集体键合行为》

《表2 化合物Ⅰ~Ⅲ与Aβ1-42聚集体键合行为》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靶向Aβ聚集体的嘧啶及吡啶荧光探针的生物学评价》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分别向化合物的PBS溶液中(终浓度为1~1×103nmol·L-1)加入1.0μmol·L-1Aβ1-42聚集体,于室温下放置1 h,转移至96黑色孔板中,采用连续波长多功能酶标仪测量解离常数(Kd)[21]。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计算Kd(美国GraphPad Software Inc.)。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认为:大量β-淀粉样蛋白在脑内沉积形成老年斑是AD重要的病理标志,因此,考察了探针与Aβ1-42聚集体的结合能力。由表2可知:化合物Ⅰ~Ⅲ(1.0μmol·L-1)与Aβ1-42聚集体(2.5μmol·L-1)混合后,均表现出良好的荧光量子产率(大于10%),其中,化合物Ⅰ的量子产率达36.36%,具有很高的荧光效率。化合物Ⅰ~Ⅲ的发射光谱在荧光强度上分别增强了13.65、5.07、4.56倍,最大发射波长分别蓝移了66、56、18 nm,表现了一种“光开关效应”(图5),这可能是由于探针Aβ1-42聚集体的疏水囊结合后,分子旋转受到了空间限制[15,24-25]。为了考察探针和Aβ1-42聚集体结合的亲和力,对探针进行了体外Aβ1-42聚集体定量饱和试验分析。化合物Ⅲ与Aβ1-42聚集体结合后显示出了高亲和力(Kd=37.08nmol·L-1),且高于化合物Ⅰ、Ⅱ及已报道过的Aβ靶向荧光探针AOI987(Kd=220 nmol·L-1),接近CRANAD-2(Kd=38.9 nmol·L- 1)[24,26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