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耕地轮作休养政策试点演化 (2016—2018年) [19]》

《表1 耕地轮作休养政策试点演化 (2016—2018年) [19]》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休耕政策实施的偏离风险、形成路径与防范体系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应对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地区的耕地地力透支、土壤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从国家颁布《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至今[3],轮作休耕呈现以下特征:一是试点规模不断扩大且年均翻一番,从2016年的616万亩到2018年的2 400万亩,2020年预计达5 000万亩以上;二是休耕试点区域不断丰富,从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区,扩大到地下水超采区和寒地井灌稻地下水超采区等;三是休耕实施主体多元化,包含政府主导型、市场引导和农村集体自主运作等;四是休耕模式多样化,包含休养式休耕、治理式休耕和生态式休耕(表1)。总体而言,休耕政策使土壤获得休养生息机会,使恢复耕地地力成为可能[17]。与此同时,耕地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征,通过休耕可实现外部效益内部化和提高区域生态资源承载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休耕使农户认识了科学生产理念,有助于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习惯,克服过度利用耕地的短期行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