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研究区岩溶形态统计表》

《表1 研究区岩溶形态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碳酸盐岩区多层状岩溶发育模式及水文地质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研究区西部出露碳酸盐岩、东部出露碎屑岩,地下水类型分为岩溶地下水及基岩裂隙水,本次在碳酸盐岩区共调查8个伏流入口,7个伏流出口,48个落水洞,16个溶洞、2个溶蚀洼地、2个溶潭、1个天窗、28个泉点,以地形地貌、构造、岩溶点分布为依据,确定了研究区内4条地下河,见表1及图5。区内伏流入口主要出露于河谷或槽谷地带,调查期为枯季,山前河谷地带的伏流入口多数干涸,河流地表水主要沿上游河床渗漏补给深部岩溶地下水,但丰水期,河流地表水沿山前伏流入口灌入式补给深部岩溶地下水;伏流出口受最低侵蚀基准面控制出露于洛凡河处,燕子洞为区内深部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口;落水洞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侧,为地下水补给区;溶洞受地壳抬升及河流侵蚀作用出露于大田河两岸山腰,溶潭、天窗、洼地主要出露于低洼地带;此次调查泉点主要发育于山顶或山腰的表层岩溶带,泉点补给范围小,径流路径短,受地表环境影响大,泉点流量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