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蛋白酶改性对墨滴颜色性能的影响》

《表2 蛋白酶改性对墨滴颜色性能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羊毛织物的蛋白酶改性对墨滴铺展及颜色性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墨滴体积为6μL,0次为未处理织物。

由表2可知:随着蛋白酶改性次数增加,织物表面墨滴的亮度值L*逐渐减小,表明织物表面墨滴的颜色变暗;红绿色光a*为正值且绝对值增大,黄蓝色光b*为负值且绝对值减小,意味着织物表面墨滴红光增加,蓝光减少。相较于未处理织物,墨滴在连续浸轧5次蛋白酶处理液后的织物表面色彩饱和度C*增大了5.0,颜色鲜艳度明显增加。墨滴主要显示红色(色相角h=360°),改性后织物表面墨滴的色相角更接近360°,说明蛋白酶改性后织物表面墨滴的色相更接近红色,色光更纯。同时从表2可以看出,表观得色深度K/S值逐渐增大,最多可提升6.0,表明蛋白酶改性可明显提升墨滴在织物表面的颜色深度,这与L*值表征的亮度变化规律一致。上述变化可能是由于蛋白酶处理后,羊毛织物表面的鳞片层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染料上染壁障减弱,羊毛表面活性染料结合位点增多;同时随着浸轧蛋白酶处理液次数的增加,蛋白酶作用于织物的时间延长,羊毛表面破坏程度逐渐增大,因此对墨滴的吸附及容纳能力逐渐增强,与羊毛纤维表面共价结合的活性染料分子数量增多[19],使得蛋白酶改性后织物表面墨滴K/S值和色彩饱和度不断增加,色光更加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