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新丰江库湾浅水区藻类数量、粒级结构及叶绿素贡献率统计》

《表2 新丰江库湾浅水区藻类数量、粒级结构及叶绿素贡献率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广东省典型湖泊叶绿素浓度垂向变化模型及影响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藻类数量与粒径结构。如表2为新丰江浅水区水藻数量、粒径结构及叶绿素贡献率统计。各层水体藻类的数量统计与水质分析仪测得的数据相吻合;2~20μm的微型藻类始终是叶绿素浓度的主要贡献者,其次为20~200μm的小型藻类,再次为小于2μm微微型藻类;大粒径藻类多分布在水体上层,12月1日大粒径藻类的数浓度和对叶绿素的浓度贡献率数据明显大于3月16日,小粒径藻类各层均有分布,底层多于表层;其可能的原因是:在合适的水动力条件下,体积较大的藻类密度小,容易上浮到表层,造成表层水体的叶绿素浓度增大,这一现象与刘平[25]等的研究结果类似。同时,水藻数量与粒径结构特征与叶绿素浓度特征相吻合,进一步表明了水质分析仪测得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