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论乾隆对明清易代史话语权的争夺——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为例》

《表1:论乾隆对明清易代史话语权的争夺——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为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乾隆对明清易代史话语权的争夺——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其次,除了殉节人数比例外,《诸臣录》所体现的对明末战争史话语权的争夺,还可以从对抗清战争道德性的遮蔽加以看出。在描写明末战争时,《诸臣录》在大力弘扬殉节士人的忠义色彩的同时,还有意地淡化了抗清战争的道德性与正义性。清廷作为异族入关,在镇压汉族抵抗活动时确实多有暴行,如剃发令、文字狱、屠城等。很多汉族士人反抗清廷统治,也正是由于这种种不道德、非正义的举措所导致的。因此,在抗清战争中,至少有部分战役和斗争是具有道德性与正义性的,但在《诸臣录》中,这种道德性与正义性完全被忠义思想所掩盖。典型的例子当如《诸臣录》对死于反抗“剃发令”士人的记载。顺治二年(1645),多尔衮下诏:“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10]150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强制剃发活动。“剃发令”的目的,是“清统治者极力避免汉化、掩盖民族自信心之匮乏,进而巩固其在全国统治地位的政治文化意向。”[11]103-108在自古就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12]220这一观念的汉人眼中,“剃发令”是不可接受的屈辱政策。因此,自“剃发令”颁布以来,中国各地的反抗活动便一发不可收拾,有不少本已归顺清朝的士人再度起兵反抗,最终阵亡或自戕殉节。一般的史书也会对这些人反抗剃发令的行为加以记录,如《明末忠烈纪实》中就专门有“违制传”一章收录这些死难士人,并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他们对“剃发令”的反抗经历。而到了《诸臣录》中,这些士人对“剃发令”的反抗活动均被有意忽略,仿佛这些士人不是由于反抗剃发而死,而仅是为了忠于明朝而殉节。如同样是对永嘉诸生邹之琦的记载,《明末忠烈纪实》中详细记录了他对“剃发令”的反抗:“之琦曰‘吾闻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遂赴水死。”[13]365而《诸臣录》中则完全删去了这段言论,仅用“永嘉邹之琦,浙东破,俱先后殉节死”[1]244加以记叙。而“殉节”二字则不免使读者认为邹之琦之死仅是出于对明王朝的忠诚。除了删去殉节士人对“剃发令”的反抗外,《诸臣录》还采用了更为直接的方法,那就是在收录殉节士人的时候有意识地忽略因反抗“剃发令”而死的士人。正如福柯所言:“历史在权力话语的左右下,其目的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保留和消除。”[14]12《诸臣录》在处理因“剃发令”而死难的士人时,就采取了“消除”的做法。如《明末忠烈纪实》的“违制传”中共收录了26名因反抗“剃发令”而殉节的士人,但《诸臣录》中却仅仅收录其中的9人。上文已经提到,《诸臣录》是有史以来记录殉节者数量最多的史书,《明末忠烈纪实》收录的殉节人数总数尚不足《诸臣录》的十分之一,且除“违制传”外,其他各传中收录的殉节人士在《诸臣录》中均有所见,唯独反映清廷“剃发令”的“违制传”所收录之人《诸臣录》绝大多数弃之不录。而即使是收录于《诸臣录》的9人,《诸臣录》也未有一字反映他们对“剃发令”的反抗经历,而是仅仅用“殉节”“战败死”“不屈死”等忠义色彩较强的词语含糊概括其殉节原因。换言之,这些士人殉节原因中与“剃发令”有关的部分被“消除”了,而与对明朝尽忠有关的部分则被“保留”并放大了。清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当有两点:其一,通过遮蔽抗清战争的道德性,表明清廷入关与李唐代隋、朱明代元并无不同,以此进一步加强清政府统治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其二,通过歌颂殉节士人的忠义行为,为服务于清廷的汉人士大夫们树立榜样,使他们对清王朝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