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图3a中初生相和基体的能谱结果》

《表3 图3a中初生相和基体的能谱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处理工艺对Cu-Ni-Co-Si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3为Cu-Ni-Co-Si合金热轧在线淬火及500℃时效2 h的微观组织和选区电子衍射花样。从图3a和3b中可明显看出,热轧在线淬火后合金存在大量尺寸为0.3~1μm的大颗粒相,通过对大颗粒相进行能谱分析(如表3所示),发现这些颗粒相主要含有Ni、Co和Si元素,其含量相对于基体而言,明显偏高。说明这些相应该是Ni、Co、Si元素偏聚相。通过对这些大颗粒相进行选区电子衍射分析,如图3c所示,可确定出这些颗粒相为正交结构的(Ni,Co)2Si相。另外,对热轧在线淬火+时效处理态合金进行微观组织分析,如图3d所示,基体中出现少量尺寸为5~10 nm的圆盘状和棒状析出相。从选区电子衍射花样(图3e)可知,其衍射斑点强度较弱,这可能是由于析出相体积分数较小导致。对衍射斑点标定,确定此圆盘状析出相为正交结构的(Ni,Co)2Si相。出现以上微观组织结构的原因是因为合金从热轧坯到终轧经历十几个道次加工,终轧温度大概在700℃左右,在此温度下进行水冷,很难将Ni、Co、Si等合金元素完全固溶至基体,但由于合金过饱和度不高,在后续的析出过程中难以析出大量提高合金强度的细小、弥散分布的强化相,这也是热轧在线淬火时效态合金硬度不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