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Φ12 mm加铌钢筋全截面贝氏体量随机抽检结果》

《表2 Φ12 mm加铌钢筋全截面贝氏体量随机抽检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抑制低碳钢贝氏体转变的生产实践》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组成分加铌钢筋轧制规格为Φ12~25mm,组织异常(贝氏体量异常增多)导致的性能异常情况主要集中在Φ12 mm规格,由于规格越小,冷床自然冷却时冷速越大,表明冷速是贝氏体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分析钢筋截面组织分布时发现,贝氏体组织主要集中在钢筋中间层及心部位置,越靠近心部,贝氏体量越多(见表2),钢筋表层冷速最大,贝氏体组织反而少有出现。一般来说,钢筋心部位置或多或少均存在一定的成分偏析,但中间层与表层位置成分分布相对比较均匀,从钢筋全截面晶粒度分布来看(见图2),表层晶粒最细,中间层次之,心部晶粒最为粗大,晶粒度差别在1~2级之间。根据以上分析,钢筋的晶粒大小也是影响贝氏体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从相变机理上,不管是高温区的铁素体、珠光体相变还是中温区的贝氏体相变,其优先孕育形核位置均是在晶界位置,晶粒越细,晶界越多,相变越容易发生,反之,粗晶粒则延缓和减慢相变的进程和速度。因此认为:奥氏体的细晶化,作为单一条件,虽然有利于贝氏体的转变,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钢是处于连续冷却与相变过程,奥氏体的细晶化,首先促进了铁素体、珠光体的转变,减少了中温区奥氏体残留,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最终结果反而是抑制了贝氏体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