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研究区生物土壤结皮特征》

《表1 研究区生物土壤结皮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寒沙区生物土壤结皮覆盖区凝结水组分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研究区位于青海省海南州沙珠玉乡青海省治沙试验站,36°16'N,100°16'E,海拔为2871 m,是青海省林业厅的下属单位。地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共和盆地,盆地四周分别为秦岭、祁连和昆仑山系,是青海省荒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占地面积5.2×102km2,土地沙化面积约为1.74×102km2。年平均气温2.4℃,最高气温49℃,可明显看出该地气温较低且温差大。年日照时间长,日照时数2800 h,较长的日照时间导致该地区光照条件充分,辐射量高和蒸发量大是当地气候的一个特点,年辐射量为663.169 k J·cm-2,年蒸发量为1716.7mm。受高原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导致研究区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在夏季夜晚,时间短,雨量小,降水十分不均匀,年降水量246.3 mm(周亚等,2017);降雨的同时常常伴有西北风,平均风速3 m·s-1,由于该地区土地退化严重,沙化面积较大,每年沙尘暴天气都达到了20天以上。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频繁,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的转变,导致该地区荒漠化程度日益严重。但通过青海省治沙实验站近70年的恢复,形成了以多年生草本、灌木为主,高大乔木、一年生草本为辅,同时有大面积的生物土壤结皮(苔藓结皮、藻类结皮和物理结皮)分布的荒漠生态系统。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群落结构简单,多年生草本主要以赖草(Leymus secalinus)、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臭蒿(Artemisia hedinii)、早熟禾(Poa pratensis)、和紫菀(Aster tataricus)为主,一年生草本较少;灌木和高大乔木主要以人工培育植被为主,乔木主要有青杨(Populus cathayana)、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灌木主要以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为主,枸杞(Lycium chinense)有零星分布。本试验对不同时间人工植被恢复区生物土壤结皮相关特征(结皮盖度和结皮厚度)进行调查,选择研究区地势较平坦、发育良好的以苔藓结皮、藻类结皮为主的1977年代恢复区为研究样地(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