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16种鲃亚科鱼类核型》

《表3 16种鲃亚科鱼类核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大鳞鲃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Arai[12]在1982年总结分析了欧亚大陆做过核型研究的141种鲤科鱼类后,认为2n=50是鲤科鱼类最原始的类型,并向以下几个方面演化:(1)通过非整倍性增加或着丝粒断裂,由2n=50→52;(2)通过着丝粒断裂,由2n=50或48→78;(3)通过多倍化增加,由2n=50→100或98;(4)通过罗伯逊易位,由2n=50→48,2n=48→44;(5)通过缺失而减少,由2n=48→46。国内大量鲤科鱼类染色体核型分析进一步说明2n=50的核型是鲤科鱼类较原始的核型[13-15]。光倒刺鲃[16]、中华倒刺鲃[16]、黑脊倒刺鲃[17]与大鳞鲃的染色体数目为100,正好是50的2倍;并且其NF数目(148、146、150、152)与其他鲃亚科鱼类(2n=50)的NF数目(74、76、78、80、82、84)相比(表3)也近2倍。由此看来,大鳞鲃与光倒刺鲃、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一样,可能是由2n(50)→4n(100)然后经二倍化后形成的2n=100的四倍体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