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威宁县彝族和回族村寨在不同坡度的分布特征》

《表3 威宁县彝族和回族村寨在不同坡度的分布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乌蒙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威宁县彝族、回族村寨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根据威宁自治县民族村寨的坡度分布特征,并结合土地利用与坡度的关系,将民族村寨的坡度分布分为4级进行分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彝族村寨主要分布于7~15°的坡度范围内;回族村寨主要分布于7~25°的坡度范围内。威宁自治县内7~15°的区域面积最大,占县域总面积的38.9%,同时该区域是较好的农业耕作区,地理条件较为适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而农业正是威宁自治县民族村寨的主要产业之一,因此在7~15°的坡度范围内分布有31个彝族村寨和20个回族村寨,分别占其村寨总数的43.7%和32.3%。坡度15~25°的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农耕条件相对较差,但区域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26.8%,故有19个彝族村寨和20个回族村寨分布于此坡度范围内,分别占26.7%和32.3%。坡度为0~7°的区域属于平缓地,水体运动平稳,水土流失情况微弱,是进行农耕活动和农业生产最为理想的坡度条件,但并不是民族村寨集中分布的区域,仅有12个彝族村寨和15个回族村寨分布于此坡度范围,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威宁县0~7°区域的面积较少,仅占县域总面积的16.9%。坡度大于25°的区域为陡坡地,水土流失情况严重,且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程度大,并不适宜农业生产和人口居住,但仍有9个彝族村寨和7个回族村寨分布于此坡度范围,可能是由于土地的稀缺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的因素的原因,使得这部分村寨仍分布于陡坡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