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车架仿真和试验应力结果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fram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est stress》

《表3 车架仿真和试验应力结果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fram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est stress》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改进应变能密度法的电动轮自卸车车架焊缝疲劳寿命预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将车架有限元分析应力结果和主要测点试验应力值进行对比,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测点7的误差最大,达70.5%,主要是因为满载静态有限元分析仅考虑了垂直方向的载荷,在静强度分析时没有施加后横拉杆铰接位置处的局部侧向作用力,后横向稳定杆位置处主要传递侧向载荷,实车结构可能由于货物偏载造成局部受力不均而产生一定的应力,从而使得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误差较大。测点A3和B3误差达55%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车架有限元模型忽略了车厢和车架之间的橡胶垫,将车厢和货物重力直接施加于车架相应节点上,并且由于车架纵梁顶板和底板与车架尾梁之间存在几何过渡,一定程度上造成该位置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出现大面积高应力区域,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应力区域的转移。除上述测点误差较大以外,其他测点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误差绝大部分在10%以内,部分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非常接近,从而充分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也为后续依据该模型进行车架多载荷步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