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师生言语行为结构表 (2)》

《表7 师生言语行为结构表 (2)》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3C-FIAS的优质科学课堂互动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2—图5中教师线和学生线相交的部分代表了一次互动,相交次数越多,师生的交互越频繁。我们仅以课例A的曲线结合教学实录作以下解析,课例A师生交互行为共出现11次,主要出现在课堂的10—22分钟内和46—48分钟内,其余的时间段在图上基本没有显示交集。另外在特征曲线上,教师的行为比率基本都是高于学生行为,占据了绝对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师和学生集中发生互动时,存在学生的行为比率略高于教师的情况。表7表现课例A的教师提问比率最低、讲授比率最高,学生讨论的频次为0,难道该教师偏爱“自己的语言表达”吗?能不能因此而批判A的互动性不强、启发性不够呢?结合教学视频发现了一个细节:A教师在上课前就已经在教学对象的教室里提问该班学生“当一个空的玻璃瓶里面装上了冰之后,外面出现了好多好多好多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并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或画下来。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了整理。在上课前7分钟,教师以口述的方式呈现学生对“水珠从哪里来”的不同观点并结合学生的前测结果进行了介绍———可能教师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将学生事先完成的个人思考和记录进行了汇总、分类表达。例如下面这段A老师的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