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辐射雾和辐射平流雾起雾前20:00和雾日08:00探空资料对比》

《表2 辐射雾和辐射平流雾起雾前20:00和雾日08:00探空资料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多种资料对成都辐射平流雾生消机理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统计离地面最近的逆温层和逆露点温度层,Δ12表示12h的相对湿度变差。

探空资料反映,辐射平流雾的层结曲线具有“上干下湿”的特征,这与辐射雾形成的层结一致[11-13]。如图3和表2所示,对比分析1km以下起雾前20:00和雾日08:00的气温、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特征,结果表明:辐射雾和辐射平流雾,起雾时均有逆温层和逆露点温度层存在,且逆露点层顶均低于相应的逆温层顶;到雾成熟阶段(08:00)逆露点温度的强度较逆温的强度更强,有助于逆温层及以下饱和状态的维持和加强。而在辐射降温明显但无雾的个例中,不存在逆露点温度现象。此外,处于成熟阶段的辐射平流雾(图3d),内部温度呈湿绝热分布,雾顶(大约在200m左右)之上形成强逆温和逆露点温度结构。相对湿度方面,从20:00到08:00,925hPa相对湿度明显增加,最大增幅为43%;700hPa以相对湿度为10%~20%的干空气为主,这样既利于辐射降温,又大大降低了降水产生的可能性。结合图3和表1、2,对比3次辐射平流雾来看,饱和层越厚,雾的区域越大,强度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