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排位》

《表3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排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突破粮食产业发展困境的建议——从黑龙江省“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谈起"》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8)排序得出

黑龙江省粮食产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一方面国际市场低廉的粮食价格冲击着国内粮食市场,另一方面国内粮食保护价格制度改革打破了粮食种植业多年来经济效益比较稳定的状态。自2015年以来,黑龙江省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粮食价格回落。大豆价格一直低迷(见下页表2),2011—2016年,大豆种植业的现金收益最低,平均收益仅是玉米的50%左右,不足水稻的40%。玉米价格自2015年开始大幅度下落,虽然2017—2018年价格有所回升,但与2015年之前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粳稻的收益一直比较高,且比较稳定,但是2108年粳稻的国家保护价下调,每斤比2017年下调0.20元,农民每亩地收入减少200元左右。粮食价格的下滑直接影响了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二是粮食种植成本增长。化肥、农药等农资商品价格不断提高,土地流转价格持续上升,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高。全省三种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大豆)的平均现金受益下滑严重(见下页表2),从2014年的552.37元下降到2016年的241.81元,下降幅度超过50%。我国粮食产业的市场风险明显加大。黑龙江省与全国不同,农民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种植业,占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50%以上[1]。粮食种植业经济效益的下滑直接导致黑龙江省农民增收速度的放缓,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排位连续下滑(见下页表3),从2011—2013年全国排名第10位下降到2017年的第18位。可见,黑龙江省在保证粮食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农民增收速度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