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准一级动力学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参数》

《表2 准一级动力学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参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碳纳米管及其对U(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如图4(a)所示,PTMWCNTs-1、PTMWCNTs-2、PTMWCNTs-3和PTMWCNTs-4的吸附量均高于MWCNTs,其中PTMWCNTs-4的吸附量最大,表明MWCNTs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其表面活性位点增加,同时也成功引入了–NH2.此外,未经等离子体处理的MWCNTs的平衡时间是3 h,而PTMWCNTs对U(VI)的吸附在1 h内就可以达到平衡.因此,这可以说明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方法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吸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快吸附速率,进一步证明了PTMWCNTs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吸附剂进行实际应用.图4(a)的实线和虚线分别是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的结果,并在表2中列出了相应的参数,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PTMWCNTs对U(VI)的吸附过程.图4(b)是粒子内扩散模型拟合的结果,呈现出多重线性关系,表明该吸附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第一个过程是溶液中的U(VI)扩散到吸附剂的表面,第二部分描述了逐渐吸附阶段,第三部分是最终平衡阶段,由于溶液中剩下的U(VI)浓度比较低,颗粒内扩散开始减慢最后达到吸附平衡状态.由于PTMWCNTs-4的吸附能力最强,进一步研究了外部因素如离子强度、pH、温度等对PTMWCNTs-4吸附U(V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