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978-2015年中国农业经济重心演变趋势》

《表2 1978-2015年中国农业经济重心演变趋势》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1978—2015年中国农业经济重心和禀赋结构重心时空轨迹及其耦合趋势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农业生产除了受到劳动力、资本等人为要素投入的影响之外,本身也存在着较强的自然环境依赖特征。我国东中西部之间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地形平坦且气候湿润,适宜农作物种植与生长,是中国大部分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集中区。我国农业重心产生上述移动特征的原因可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东中西部产业支持政策差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落后,东部地区得到政策扶持,各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结合自身天然的地理环境优势农业重心有向东部移动的趋势。随着改革的深入,东部地区开始重视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域”,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农业重心向西部偏移。二是南北方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异。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整体上高于北方地区,给农业生产带来充足水分的同时也容易造成自然灾害,例如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方地区农业生产,因此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农业重心在大多数年份都向北方移动。三是粮食区域功能承载差异。在地区政策扶持上,我国将包括辽宁、河南、河北、山东等在内的省份确立为粮食主产区,其中绝大多数省份位于中东部地带,这也保证了我国农业重心相对稳定的特点,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2000—2010年粮食总产量连续位居全国第一,这也是我国农业重心始终在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移动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