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模式下教学设计的对比》

《表1 不同模式下教学设计的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互联网+”中学教师职前专业能力发展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教学设计能力是能够准确把握学生集体特点,适应不同的教学条件,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设计优化教学方案以达到高效教学的能力。这是中学教师专业能力建构的基础,也是后五种专业能力得以发展的起点。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教学设计能力,无非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加强版,其宗旨依然是要求教师利用现代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以学为中心,以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目的。诚然,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设计对师生关系的定位为:一是将信息化自助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二是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变为“学”;三是以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代替教师课堂的教学表演。这一全新定位使教师的角色悄然转变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监督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则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发挥着主动探究与自我调节的作用。这种设计注重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创造与合作能力。然而,“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能力却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再次升级。它要求新一代教师不仅要能利用互联网背景、采用互联网手段实施教学,而且提出教师要转变过去的实体思维为互联网思维[4]。互联网思维是对实体思维的承认与超越,是一种系统性思维,是对社会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5]。在互联网上共享信息,达成协作,这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设计思维,它使教学过程突破一人、一课、一班的狭小空间,与网络生态群体形成紧密联系,进而实现个体间知识的互联,造成“海纳百川”之势。聚合式知识认知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物,它让教学设计的宗旨不再是知识点和知识量,而是知识的获取方式和创造方式;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再是课堂的板书和PPT,而是引领学生走近知识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不再是完成当课量的教学进度,而是使教室成为互联网的一个部分,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协作,并从中找到知识生成的生态规律。如果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颠覆,那么“互联网+”教学设计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超越(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