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改进组与对照组之间唇鼻标志点矢状向坐标差异 (均值)》

《表7 改进组与对照组之间唇鼻标志点矢状向坐标差异 (均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改进口轮匝肌重建技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裂唇鼻前突度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P值“NS”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唇裂修复术后即刻,改进组几乎所有唇鼻标志点(除外非裂隙侧鼻翼基部点SA)前后向突度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表4 T2)(图3 T2横断面观);腭裂修复术前,改进组鼻唇组织前后向突度仍然大于常规组,其中50%标志点的差异具有显著性(CPH:P=0.033、SN:P=0.002、NT&apos;:P<0.001、SA:P=0.012、NT:P=0.002)(表4 T3)(图3 T3横断面观)。与对照组相比,唇裂修复术前非裂隙侧唇鼻组织前后向突度正常(M:P=0.467、CPH:P=0.247、LS:P=0.102、SN:P=0.179、SA:P=0.326、NT:P=0.388),但是裂隙侧唇鼻组织前后向突度明显不足(M&apos;:P<0.001、CPH&apos;:P<0.001、SA&apos;:P<0.001、NT&apos;:P<0.001)(表7 T1)(图4 T1横断面观);唇裂修复术后即刻,裂隙侧上唇前后向突度恢复正常(M&apos;:P=0.630、CPH&apos;:P=0.214),裂隙侧鼻前后向突度超过正常(SA&apos;:P=0.010、NT&apos;:P=0.022)(表7 T2)(图4 T2横断面观);腭裂修复术前,鼻唇组织前后向突度均减小,过矫正的鼻前后向突度减小至正常(SA&apos;:P=0.863、NT&apos;:P=0.211、SA:P=0.631、NT:P=0.505、SN:P=0.744),但上唇前后向突度却减小至低于正常(M&apos;:P=0.009、CPH&apos;:P<0.001、M:P=0.034、CPH:P=0.002、LS:P<0.001)(表7 T3)(图4 T3横断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