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08~2014年不同施肥处理的双季稻产量》

《表2 2008~2014年不同施肥处理的双季稻产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双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同行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不同施肥处理年际间的稻谷产量与秸秆产量见表2。结果表明,双季稻稻谷产量与秸秆产量年际间差异较大。以常规施肥处理(T2)为例,不同年份间,早、晚稻季稻谷产量分别在4 547~6 309 kg/hm2和6 555~8 694 kg/hm2范围内波动。早稻稻谷产量以2011年最高,2010年最低。晚稻稻谷产量2014年最高,2011年最低;早、晚稻季秸秆产量分别在2 605~4 879 kg/hm2和5 124~8 092 kg/hm2范围内波动。早稻秸秆产量以2013年最高,2009年最低。晚稻秸秆产量2014年最高,2011年最低。产量差异的原因这主要与各年气候、降雨条件有关。不同处理间比较发现,不施肥处理(T1)产量最低,施肥处理(T2~T5)的稻谷产量和秸秆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T1)(P<0.05) ,由此可见,稻田施用化肥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秸秆生物量。不同处理间秸秆生物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达到显著水平(P<0.05);施肥量低于T2处理时,稻谷产量也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从不同年份的产量数据发现,常规施肥处理(T2)的稻谷产量较高氮磷施肥处理(T5)差异不显著,甚至高于T5处理。说明过量施用氮肥和磷肥并不能保证增产,反而有减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