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两年采暖期各城市二次气溶胶污染特征》

《表4 两年采暖期各城市二次气溶胶污染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16~2017年采暖期华北平原东部PM_(2.5)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OC/EC经常被用来评估研究区域内碳质气溶胶情况[42].如表4所示,2017年采暖期各城市OC均同比下降而EC均上升,OC/EC均下降,变化情况一致.各城市OC、EC浓度变幅不同,具体可分为两类:衡水、沧州、淄博和滨州OC降幅较大而EC升幅较小、OC/EC降幅较大;聊城、德州和济南EC升幅较大而OC降幅偏小、OC/EC降幅较小.EC浓度的大幅度上升说明济南和德州2017年采暖期机动车源贡献增大.整体上两年OC/EC均值分别为7.92和3.53,与京津冀地区(5.30,2014年)[18]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4.16,2015年)[28]结果接近.有研究表明,机动车源、燃煤源和生物质源的OC/EC比值分别为2.5~5.0、5.0~10.5、3.8~13.2[18,30],表明燃煤源和生物质源是2016年采暖期碳质气溶胶的主要来源,2017年采暖期主要源为机动车源.有研究认为[42],当OC/EC大于2时,指示有SOC(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