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清代黔西南州县属地教化政区地名分布情况 (3)》

《表2 清代黔西南州县属地教化政区地名分布情况 (3)》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清代黔西南的地名教化与社会整合》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表2可见,上述教化地名几乎是百分百,远远高于蓝勇统计西南三省教化地名在元明清时期所占比例一般在30%至50%左右的结论。[2]原因在于黔西南一带曾是南明王朝的驻地之外,还在于该地“生苗”众多,朝廷除了武力的手段,还必须对他们进行从上而下的教化。鄂尔泰曾向上表功曰:“黔省边界生苗、不纳粮赋,不受管辖,随其自便,无所不为,由来已久。臣自剿抚长寨后,生苗目睹长寨苗户,安居乐业,各思投诚内附。”(4)在州县官僚系统直接管辖的地方,基本上都推行地名教化的命名,以此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因此,地名并非仅仅是一个地理实体,更是一种地名身份和教化,它能把具有不同族群身份的人置于同一地域,转化为有力的教化和治理力量,以配合地方官僚行政的运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