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10年7月21-25日深厚型高原涡的演变过程》

《表1 2010年7月21-25日深厚型高原涡的演变过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原低涡东移加深过程的结构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粗体表示各阶段的代表时次

2010年7月21日00:00(世界时,下同)在青海曲麻莱地区有一高原涡生成东移出高原,23日18:00向西折回,于25日12:00减弱消失,这次低涡造成了四川、陕西、山西和河南等地暴雨及大暴雨天气[图1(a)]。在这次高原涡演变过程中,从各层低涡的生成时间和中心位置(表1)可看出,此次低涡初生于500 h Pa,随低涡东移出高原不断向高层发展,一直到200 h Pa等压面,最终形成一个成熟阶段垂直厚度大于500 h Pa的深厚型高原涡系统。并且,各层的低涡中心与500 h Pa高原涡中心基本吻合,范围相差不大。根据500 h Pa高原涡活动,考虑低涡垂直厚度,可将此次深厚型高原涡活动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A阶段(高原涡初始生成阶段,7月21日00:00-18:00),高原涡初始生成于青藏高原上,低涡出现在600~500 h Pa间,垂直方向还很浅薄,主要活动于高原及其东部[图1(b)];B阶段(深厚型高原涡形成阶段,7月22日00:00-18:00),低涡东移出高原[图1(c)],垂直方向发展剧烈,形成深厚型高原涡,厚度达到定义的300 h Pa(从700~400 h Pa等压面);C阶段(深厚型高原涡发展阶段,23日00:00-12:00),深厚型高原涡进一步发展,并向南移动[图1(d)],垂直厚度增长到400 h Pa,已发展至300 h Pa等压面;D阶段(深厚型高原涡成熟阶段,7月23日18:00至24日06:00),低涡向上发展至200 h Pa,深厚型高原涡已发展成熟,垂直厚度达到最大,并逐步向西返回高原[图1(e)];E阶段(深厚型高原涡减弱阶段,24日12:00至25日12:00),深厚型高原涡西移,从下至上减弱消亡。这里,在每个阶段中选取一个时次作为该阶段的代表(表1中加粗的时次):A阶段(7月21日06:00),B阶段(7月22日06:00),C阶段(7月23日06:00),D阶段(7月23日18:00),E阶段(7月24日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