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关于学者对理性或非理性的描述》

《表1 关于学者对理性或非理性的描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自我损耗降低决策理性:心理机制与边界条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理性是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思维,意味着个体在逻辑指引下、选择正确的方式实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Baron,2009;Russell,1955;相关归纳见表1)。根据决策的认知理论视角,决策是为了最大化长远利益(Boureau et al.,2015)。因此,理性决策是有利于实现最大化长远利益这一目标的选择和决策(Baron,2009;Stanovich et al.,2011),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选择即为非理性决策。而前人研究表明,当个体在进行消耗心理能量的活动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即处于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状态时(谭树华等,2012),个体更倾向于忽略长远利益而只顾满足眼前欲望和需求(Ainsworth et al.,2014;Gathergood,2012;Friese et al.,2015),会做出许多非理性决策行为,例如更多的冒险行为(Bruyneel et al.,2009)、成瘾行为(Carter et al.,2015)、攻击行为(De Wall et al.,2007),以及阻碍和破坏组织发展的行为(Bazzy&Woehr,2017;Mawritz et al.,2017),给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极大不良影响。那么,为什么损耗状态下个体会做出上述种种非理性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