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我国城乡低保标准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2013—2018)》

《表1 我国城乡低保标准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2013—2018)》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反绝对贫困到反相对贫困:社会救助目标提升》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根据民政部官网各年低保数据计算得出。

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资源投入持续增加,但由于长期秉持以现金救助方式为绝对贫困者提供生存保障的目标定位,已显现出“内卷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对于城乡社会弱势群体持续存在的贫困风险和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以反绝对贫困为目标的社会救助标准长期偏低,导致近年来符合救助条件的人数快速减少,贫困和弱势群体难以充分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近年来城乡低保标准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7%和30%左右(见表1),均为偏低的水平,城乡低保受助对象人数也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二是社会救助政策出台和资源投入越来越多,但制度效率却没有相应的提高[3],救助操作规程的日益复杂化和烦琐化在无形中增加了救助资格的含金量,助长了受助者的依赖心理。在反绝对贫困任务即将完成的背景下,社会救助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反贫困任务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如果继续遵循现行目标定位,极有可能助长制度“内卷化”趋势。因此,为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并避免“内卷化”问题,必须提升社会救助目标,救助对象从绝对贫困者向相对贫困者的转变以及救助标准从最低保障向基本保障的提升,有助于拓展救助范围和改善救助效率,实现社会救助自身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