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比较》

《表2 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PPP模式”及其构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015年,我国也出台了《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提出在公共服务领域内全面推进PPP模式。截至2016年末,纳入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文化类项目已达301个。这一政策导向对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第一,PPP模式有利于减轻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大多由县乡政府承担,民族地区的贫困县数量较多,财政自给率很低,文化投入对地方财政的压力很大。与传统的文化产品供给模式相比较,PPP模式可以防止供需脱节和公共财政资源的浪费。第二,PPP模式有利于满足少数民族差异化的文化需求。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多为一般性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特殊性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但是从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的历史经验来看,人们普遍倾向于接受那些和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连续性或相似性的文化因素。有调查显示,我国很多的少数民族特别喜欢贴近自己生活、有着浓郁的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表演,体现出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6]第三,PPP模式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供给能力。政府主导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送文化”的外部供给模式,长此以往,少数民族的文化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可能会被削弱。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文化建设只“输血”不“造血”的机制不利于文化发展,甚至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的日益萎缩和衰竭。[7]因此,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当地发展一批优秀文化人才,建立自身文化产品的供给机制。PPP模式也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常用“能歌善舞”来形容少数民族多才多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丰富,同时这也是实施文化产品PPP供给模式的一个重要条件。民间文艺团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民间文艺队伍的萎缩,很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消亡。推进PPP模式,将有利于民间文艺队伍的复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PPP模式也有利于缓解文化冲突和文化震荡,促进民族间的文化适应甚至文化融合。总之,PPP模式应是创新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的合理方向(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