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学生交互网络特征分析》

《表2 学生交互网络特征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动态偏好机制的学生群体演化合作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了验证不同班级交互网络结构在社交偏好机制中的影响,统计六个班的交互数据,进行交互网络特征分析,如表2所示。其中,N代表班级学生数,K代表学生的度,c代表聚类系数,r代表同配系数。对A1和A2班级中的学生,教师鼓励学生与相邻座位同学进行讨论。由于空间位置的限制,两个班级的平均度较低,聚类系数较低且没有明显的同配性,学生交互网络呈现规则网络特征。对于B1和B2班级的学生,鼓励他们自由地选择好友进行问题探讨,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目标,班级学生平均度较高、聚类系数较高、异配性较高,学生交互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而对于C1和C2的学生,鼓励成绩较好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由于班级中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对较少,聚类系数高,但异配性较低,从而形成了无标度网络特性。在学生交互过程中,通过社交偏好机制鼓励学生与关系较好的好友进行交流学习。图6中所追踪的学生交互信息分别为2017年两个学期。由于学期初课程开展较少,学期末课程陆续结束学生交互数据较少,所以图6中数据统计为开学第三周起至第十六周结束。